Wiley
全球知名的学协会出版社
关注3人
粉丝31人
个人主页被浏览了740962
出版社简介

Wiley1807年创建于美国,是一个具有超过200年历史的全球知名的出版机构,面向专业人士、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学生、终身学习者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服务。Wiley及旗下的子品牌出版了超过450位诺贝尔文学、经济、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和平奖得主的作品。Wiley 公司总部在美国新泽西的霍勃根,在美国、欧洲、亚太区设有分部。

Wiley是全球知名的学协会出版社,与全球超过800家专业学协会进行合作,出版的图书品质高,广受学术界认可Wiley 是提供提高科研、教育和专业实践结果的内容解决方案全球供应商;我们的核心业务是出版科学、技术、医学和学术期刊,参考工具书、专著、数据库服务和广告;专业书籍、订阅产品、认证和培训服务和在线应用;教学资料和服务,包括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终身学习者提供集成的在线教学和学习资源。

手术并发症因其高死亡率以及情感和经济上的负担,对于饲养者和手术人员都是一件很可怕棘手的事情。如何掌控小动物手术中的并发症,往往在技术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而且修正性手术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预后。目前针对小动物手术并发症这一领域的文献,绝大部分是一些发表的针对某个特定病例的文章和一些小篇幅的综述。针对以上情形,本书对如何处理掌控小动物手术中的并发症提供了更加详细介绍和基于临床实际病例为基础的阐述。 本书用易于理解的格式提供了诊断、管理和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各类综合性信息,并以明确定义、充分说明的图例最大限度地提高该书的实用价值,包括算法、表格、实用技巧和许多贯穿全书的图片,涵盖了小动物所有身体系统中各类常见和罕见的手术并发症,并可为每一个并发症相关的最新文献提供参考。全书共分17章123节, 分别介绍了小动物手术的外科手术感染、一般术后并发症、头部和颈部手术、牙科和口腔手术、胸外科手术、一般腹部手术、胃肠道手术、尿路手术、生殖系统手术、整形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矫形外科手术、髋股关节手术、后膝关节手术、肩关节手术、肘部手术等各种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定义、风险因子、诊断、处理和预防措施等。 本书以读者友好的形式进行内容的描述、文本组织和呈现,是一本完整的,图文并茂的著作,非常适合兽医课程教学和作为图书馆兽医参考书目,也是兽医从业者进行临床和紧急情况处置的基本参考资料。 侯绍华,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动物理疗是一个新型行业,理疗师通过对动物身体的疼痛、功能损伤作出评估后,利用人工或自然界物理因素的方法作用于动物机体,使之产生有利的反应,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设有专门的理疗专业协会和研究机构,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大学还专门提供动物的理疗培养课程。世界范围从事动物理疗的正规机构设立了以全球理疗联盟(WCPT)的下属机构——动物理疗师国际联合会(IAPTAP)为代表的专业团体。 本书共分22章。 第1章,介绍动物理疗的由来、涵盖内容及重要意义;第2章,理疗对象行为:判定、疼痛与攻击性;第3章,与动物理疗相关的营养须知;第4章,与犬理疗相关的生物力学;第5章,与马理疗相关的生物力学;第6章,比较运动生理学;第7章,马跛行理疗;第8章,犬跛行理疗;第9章,针对小动物神经肌肉症状的理疗;第10章,针对马神经肌肉症状的理疗;第11章,动物理疗评估;第12章,肌肉骨骼的人工理疗;第13章,动物理疗所涉及到的电生理仪器;第14章,水生动物理疗;第15章,针灸穴位理疗;第16章,小动物心肺复苏理疗;第17章,小动物神经功能恢复理疗;第18章,小动物矫正理疗;第19章,马属动物头、颈及前肢功能评估与治疗手段;第20章,马属动物胸腰椎、骨盆与后肢机能评估、理疗策略;第21章,赛马医学与潜能管理;第22章,动物理疗效果检查。 全书图文并重,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实用价值。为方便读者查阅文献,书后附有参考文献、词汇表和英文索引。本书适合于从事动物理疗工作的科研人员、兽医从业人员等使用。 赵占中,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随着干细胞和组织工程领域的发展,新的培养手段和材料得到更新,一些专业化的培养技术也应运而生。本书阐述了有关动物细胞培养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权威的一部实验指导书。内容包括培养基、原代培养、细胞系、分化人癌细胞和细胞转化、三维培养、大规模培养、生物发酵器、分子细胞学技术、污染、特殊设备、细胞培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及对策。 本书在前一版的基础上对动物细胞培养器材、培养方法进行了更新,从而满足广大科研人员、生物制药生产人员的需要。 第七版增添了有关原带细胞转化成细胞系过程中应该特殊注意的事项。在干细胞领域,第七版增添了干细胞分化和成体细胞重编程的相关内容,适应了科研前沿领域的发展。第七版用一个新章节的篇幅介绍了玻璃化细胞保存的操作步骤。对涉及表皮细胞、间充质细胞、神经外胚层细胞、造血细胞的章节进行了重新划分,新增包含生殖细胞、干细胞、羊水细胞等内容的章节。第七版还增加了有关器官型培养的章节。 此外,还着重强调了运用修改的操作步骤排除培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的重要性。 全书图文并重,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为方便读者查阅文献,书后附有参考文献、词汇表和英文索引。本书适合于生物制药研发人员、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人员、技术员等使用,也可作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参考教材。 赵占中,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全基因组选择是基于基因组统计和分子遗传学的育种选择策略。基因组选择已迅速发展成为动物遗传育种选择的重要方法。伴随不同的动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与公布,许多科学家和养殖户不断努力尝试运用动物基因组和基因组选择技术提高畜牧生产效率。 本书概括总结了动物基因组学和基因组选择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分为绪论,21个章节,参考文献和索引四大部分。绪论部分,作者简要叙述自己的研究经历、写作本书意图和本书阅读对象。 第1章,综述了孟德尔遗传和数量遗传方面的发展历程,运用形态和生物标记进行QTL定位的早期试验,介绍了DNA水平的标记,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到单核苷酸多态,以及拷贝数变异等遗传变异。还介绍了基因组选择的基础知识,包括QTL检测和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第2章,介绍了遗传标记和基因分型方法。第3~4章,介绍了基因组选择前期育种规划的发展和遗传经济学评估。第5~13章介绍了现代育种学统计方法、混合模型、连锁作图、QTL定位和标记辅助选择理论与应用。第14~18章,介绍了遗传评估的基本策略和育种值估计的验证方法。第19章,介绍了缺失基因型的填充策略与遗传评估准确性。第20章,介绍数量性状单核苷酸的检测与验证。第21章,介绍了未来基因组选择发展方向、挑战、问题和结论。 本书具有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作者对现代育种理论、数量性状的标记检测、标记辅助选择、遗传评估、基因组选择等遗传育种方面的理论和方法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有利于增强读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拓宽读者的学术视野。本书可以给学生,研究人员及育种工作者提供一个现代遗传育种学的全面、广泛、最新的介绍。 高会江,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自2007年第一版《农药健康、安全与环境》问世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农药登记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关法规更注重环境,重点由农药的科学风险评估转到在危险性评估基础上的“预防原则”。同时,登记名单里删除了一些老的和高毒性杀虫剂,这也引起了许多未预见的后果。为使广大读者更全面了解农药健康、安全与环境领域的最新进展,作者重新编撰了《农药健康、安全与环境》第二版。 本书共计8章,其中第1章介绍了农药和农业发展,包括重要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及杀鼠剂的研究进展,也介绍了使用农药的主要作物与分布;第2章,重点介绍了农药批准相关信息,包括再评价、环境状况、内分泌干扰物、效果批准、操作标准、贮存及废弃物管理;第3章介绍了农药应用,包括液压喷雾器、液压喷嘴、喷雾器测试、旋转式雾化器、压力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家庭和花园的应用方法、杂草涂抹器、空间处理设备(如烟雾机)、颗粒剂应用、种子处理、农药和设备的贮存、喷雾时间及次数;第4章介绍了职业暴露,包括职业暴露测定方法、手部暴露、呼吸暴露、生物监测、急救及暴露时期;第5章介绍了雾滴漂移、旁观者、居民及工人暴露;第6章介绍了雾滴漂移的环境状况,包括水的保护、植被保护、环境影响评估及滥用农药对野生生物的影响;第7章介绍了食品中农药残留;第8章介绍了农药发展的未来,包括杂草、病害、害虫管理,综合防治技术、传统植物培育及各种农药的发展前景。 新版《农药健康、安全与环境》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重点突出了该领域最近涌现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同时保留了第一版的信息量大,可读性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内容覆盖面广,文字通俗易懂等特点。本书是植物保护及农药研究领域的从业人员和广大学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的捷径,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王秋霞,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杂草被定义为干扰人类活动的植物,其通过减少作物产量和质量,延迟或干扰收获、干扰动物饲养、降低动物的健康、防止水流、易产生植物寄生物等影响全世界每个人。据估计,这些问题导致每年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农作物减产损失,全球在控制杂草的成本每年也高达数十亿美元。 《杂草测绘图集》对全球最常见的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概览。本书包括:(1)描述耕作实践和全球杂草分布;(2)全球入侵植物地图;(3)水生和湿地植物及其植物组织学细节;(4)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杂草地图;(5)除草剂抗性方面的文档;(6)生物多样性、罕见杂草和常见杂草的统治性。本书的主要章节有:第1章,大陆学观点认定的杂草侵害区域地图;第2章,制定作物杂草认定和棉田杂草测绘;第3章,外来入侵杂草种类;第4章,全球区域内相似危害的杂草;第5章,所有杂草危害区域的普遍性观察;第6章,杂草在何地何时生长的关键性问题解答;第7章,观赏、罕见杂草和农业生产目标;第8章,草原、草场和牧场中的杂草;第9章,水生杂草和湿地杂草;第10章,教科书中讲述的哪些生态规律将有助我们理解杂草物种的不均匀分布;第11章,基于杂草分布图分析杂草抗药性的时间和空间诱因;第12章,杂草的统治优势和稀有物种保护之间的冲突;第13章,杂草数据收集、分析以及结果展示。 本书充分阐述了超过800张彩色图片以及大量的数据表,百余名专家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每一章节后均附有参考文献,适用于从事农业、植物学、生态学、植物地理学和植物群落科学研究的学生以及科研人员阅读和参考。 欧阳灿彬,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植物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受到各种胁迫。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提高植物抗性对于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重点关注用于产生转基因抗性植株以达到植物抗性持久化的生物策略。 全书由四部分共20章组成,涵盖了抗菌蛋白、阿拉伯聚糖、转录因子、植物激素等在植物抗性中的作用,马铃薯、葡萄、咖啡、水稻等植物的抗性育种情况,转基因作物在阿根廷、澳大利亚、西班牙、南非等国家的情况等。各章节既独自成文,又相互联系。第1章介绍了通过转基因方法获得抗病性具有巨大潜力,使用生物技术可以有助于发展更有效和更高层次的病害控制,同时对有可能阻碍转基因作物发展的技术和生物上的限制进行了举例和探讨;第2章总结了运用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及其受体,还有效应子和靶标作为潜在的病害控制策略,讨论了效应子组学如何帮助选择最有用的和持久的R基因;第3章讨论了抗菌蛋白(肽)在植物改良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应用前景;第4章侧重探讨了植物化学防御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代谢工程;第5章概述了阿拉伯聚糖的生物合成和在寄主-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第6章对AP2/ERF、bZIP、WRKY和MYB等调控防御反应及其在提高抗性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第7章总结了植物激素调控非生物和生物胁迫反应;第8章介绍了生物和化学途径控制病毒病,RNA沉默的应用,RNAi介导抗性及抗病毒园艺作物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第9章概述了可持续马铃薯晚疫病转基因抗病R基因聚合育种;第10章提供了由真菌、细菌、植原体和病毒引起的最常见的葡萄病害的概述,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提高葡萄的防御能力;第11章介绍了咖啡主要病虫害及其对咖啡的影响,例举了咖啡转基因技术中的成功案例;第12章重点介绍了水稻转化的生物技术进展,特别强调对真菌和细菌的抗病性,并对转基因水稻的生物安全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第13~16章介绍了世界转基因作物状况,重点对阿根廷、澳大利亚、西班牙和南非等地的转基因作物进行了总结;第17章介绍了植物诱导抗性在可持续作物保护中的作用;第18章介绍了利用微生物控制病害的现状;第19章介绍了耕作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与展望;第20章介绍了病原菌识别植物的抗性代价及其对作物改良的影响,充分利用不同R基因,获得持久控制病害的目标。 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作物性状改良、提高抗性和生物农药领域等。《植物病原菌抗性生物技术》告诉我们,生物技术为植物病害防治开辟了新途径,对于植物抗性遗传改良具有巨大的潜力。本书适合于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及师生阅读。 冯晶,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在当前气候变化的情境下,各种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极端温度等频发,非生物逆境成为威胁世界粮食生产的最主要限制因素。非生物逆境不仅制约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还严重影响其产量、品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分子、生化和形态学方面的应答和反应机制,了解植物如何感知外界胁迫,如何传递逆境胁迫信号对利用生物工程方法培育抗逆农作物新品种至关重要。 本书共18章,根据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逆境胁迫(第1~5章),其中第1章介绍植物逆境胁迫信号转导;第2章,植物对遗传毒性胁迫的应答:气候变化环境下的重要作用;第3章,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目标植物对环境变化响应的分子动力学:气候变化情境下的启示;第4章,植物在盐胁迫、干旱胁迫和冷胁迫下的信号交叉对话:旨在提高耐逆性的遗传工程改良;第5章,知识产权管理,权利,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第二部分,细胞间的信号传导(第6~10章),其中第6章介绍植物逆境胁迫应答——细胞骨架的作用;第7章,植物分子伴侣的结构、功能及其在非生物胁迫耐性的作用;第8章,谷胱甘肽在提高植物耐逆性的生理作用;第9章,钙依赖蛋白激酶在增强植物抗逆性方面的作用;第10章,植物凝集素受体类蛋白激酶及其在耐非生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第三部分,细胞外或基于激素的信号传导(第11~16章),其中第11章介绍重金属诱导的植物氧化胁迫:生理和分子展望;第12章,金属硫蛋白和植物螯合剂在提高作物耐重金属类胁迫方面的作用及展望;第13章,植物对砷胁迫的应答及外源硒在缓解砷诱导损伤方面的作用;第14章,油菜素类酯:植物生理和胁迫管理;第15章,ABA的合成、调节及其在非生物逆境胁迫耐受性方面的作用;第16章,植物的交叉胁迫耐性:分子机制、活性氧的参与以及丙二醛脱毒系统。第四部分,转录翻译生理学(第17~18章),其中第17章介绍分子标记和作物改良;第18章,多胺在逆境胁迫中的保护作用:农业中的应用。 本书由印度著名学者Narendra Tuteja和Sarvajeet Sigh Gill编写而成,全面回顾了植物对外界逆境胁迫应答的分子、生理机制,如干旱、重金属胁迫等,包含了植物逆境胁迫的应答网络中的多种关键信号分子,是了解信号传递途径最新研究进展的重要参考书,同时该书对培育抗逆农作物新品种非常有帮助。 毛新国,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胁迫,如干旱、极端温度、高盐等。为应对不利的生长环境,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逆境适应机制,不同植物其适应机制也千差万别。由于气候变化,极端气候频发,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也因此加剧,粮食和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都受到严重影响。水分胁迫是农作物生产的最主要限制因素,其中每年由干旱导致的粮食减产约占世界粮食减产总量的一半以上。鉴于以上原因,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应答适应机制成为逆境胁迫研究领域的焦点。 《水分胁迫和作物——可持续途径》一书共计41章,分为两卷。第二卷包括第21~第41章。其中,第21章介绍水分胁迫的种类、起因以及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2章,干旱对木本树木产量的影响;第23章,干旱对作物品质的影响;第24章,水分胁迫与蔬菜作物;第25章,葡萄的水分胁迫;第26,水分胁迫与高等植物;第27章,干旱胁迫和表型生理应答;第28章,玉米水分胁迫耐性:展望与挑战;第29章,水分胁迫条件下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第30章,水分胁迫条件下提高小麦产量的方法;第31章,培育耐旱作物;第32章,共生菌根真菌——提高作物抗旱性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第33章,通过激素调节改善植物抗旱性;第34章,油菜素内脂与植物的耐旱性;第35章,多胺和油菜素类酯在植物抗旱应答和耐旱性方面的作用;第36章,万能的一氧化氮在植物耐旱方面的作用;第37章,矿质元素对干旱胁迫下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38章,通过叶面施肥缓解干旱胁迫的影响;第39章,硅作为有益元素在缓解农作物干旱胁迫负面影响的作用和未来前景;第40章,干旱和养分胁迫的相互作用:机遇和制约;第41章,综述洪涝与植物体内O2亏缺。 本书实用性强,不仅能为植物生物学专业的研究人员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还能为从事与农业和环境相关的农业贸易和生物技术公司在缓解不利环境的影响,降低粮食减产等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同时,由于该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也是广大学生了解植物适应逆境胁迫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的宝贵资料。 毛新国,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胁迫,如干旱、极端温度、高盐等。为应对不利的生长环境,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逆境适应机制,而不同植物其适应机制也千差万别。由于气候变化,极端气候频发,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也因此加剧,粮食和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都受到严重影响。水分胁迫是农作物生产的最主要限制因素,其中每年由干旱导致的粮食减产约占世界粮食减产总量的一半以上。鉴于以上原因,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应答适应机制成为逆境胁迫研究领域的焦点。 《水分胁迫和作物——可持续途径》全书共41章,分为一、二两卷。第一卷包括20章,重点介绍干旱胁迫对全球农业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植物的抗旱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其中第1章介绍干旱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第2章,景天酸代谢在植物适应水分胁迫方面的作用;第3章,气孔对干旱胁迫的应答反应;第4章,以智利中部果树为例,介绍周期性干旱胁迫条件下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关键措施;第5章,世界范围内水资源匮乏对粮食作物可持续生产的不利影响:未来趋势和挑战;第6章,在保护水质前提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第7章,盐害和干旱胁迫:活性氧反应与细胞氧化还原调节的异同;第8章,氧化胁迫与干旱胁迫条件下植物对病原菌的反应;第9章,抗氧化剂、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提取物的潜在利用:应对水分亏缺的适应驯化创新途径;第10章,植物水分胁迫:从基因到生物技术;第11章,植物水孔蛋白技术:气候变化情境下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挑战和展望;第12章,蛋白质在缓解干旱胁迫方面的作用;第13章,通过ABA调节改善植物抗旱性途径的分子和生理学基础;第14章,MYB转录因子在提高植物抗旱性方面的应用;第15章,普通小麦和合成小麦衍生系中TaDREB-D1和TaCwi-D1基因单倍型变异对抗旱性的影响;第16章,集成系统学的方法解析植物的抗旱性;第17章,利用基于miRNA/siRNA的方法提高植物抗旱性;第18章,MicroRNA在植物抗旱反应中的作用;第19章,植物的糖信号传导途径——一种干旱胁迫管理的新机制;第20章,非洲北部的农业、社会经济及文化与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尤其是豆科植物地方种的相关性。 本书实用性强,不仅能为植物生物学专业的研究人员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还能为从事与农业和环境相关的农业贸易和生物技术公司在缓解不利环境的影响,降低粮食减产等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同时,由于该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也是广大学生了解植物适应逆境胁迫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的宝贵资料。 毛新国,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1 2 3 4 5 6 23 跳转到